第六百四十八章 名分大义-《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而将礼仪名分发扬光大的,便是孔子的儒术。
    和很多人想的不同,孔子提出了以“仁爱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,但他的所谓仁爱,和墨家的非攻很不一样。
    他的做法很简单,就是通过做官掌握权力,通过权力实践自己的治国理论,在这个过程中,发现问题,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仁的理论,最终实现利用周礼治理国家和教化人心的终极目的。
    这理论看上去很简单,却是精准抓住了治国理政和兵事外交等国家大事中的两个要点。
    一个是权力,一个是基于周礼的大义名分。
    简单来说,就是有不仅有力量揍你,还能师出有名,理直气壮地揍你,让你说不出话来。
    孔子最出名的举动,便是鲁定公十年,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会盟,孔子担任这次会晤的“相”,这个“相”不是丞相,而是盟会上的司仪。
    按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,这次会盟的起因,就是在于孔子。
    因为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:“鲁国起用了孔丘,这个发展势头,齐国很危险,”于是齐景公就派出使者通知鲁国,要举行友好会晤,地点在夹谷。
    所谓会盟,便是两国实力和心理的交锋,首先发难的,便是齐国。
    齐国官员请奏四方之乐,而派出的舞者,则是手持利刃的夷狄蛮人,其狂喝乱号,让包括鲁定公在内的人鲁国人心内恐惧。
    此时孔子出场了,“趋而进,历阶而登,不尽一等”,孔子的身高很高,据后世换算接近两米,所以其没有站在最高处,固然是因为礼仪,也是足够威慑了。
    孔子开口道:“吾两君为好会,夷狄之乐何为于此!请命有司!”
    第(2/3)页